• 混悬液型液体制剂?

    iyaokao 收藏 2015-10-22

  • ask

    iyaokao专辅老师 李老师 2015-10-22

    A:

    (一)混悬型液体制剂的特点

    混悬型液体制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干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粉末状或粒状物,临用时加水振摇即可分散成混悬液的制剂。混悬剂属于粗分散体系,且分散相有时可达总重量的 50%。

    适宜制成混悬型液体制剂的药物有: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的难溶性药物;为了发挥长效作用或为了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但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液。

    (二)常用附加剂

    为了增加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在制备时需加入能使混悬剂稳定的附加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等。

    1.润湿剂

    :疏水性药物制备混悬剂时,常加入润湿剂以利于分散。常用的润湿剂有吐温类、司盘类表面活性剂等。

    2.助悬剂

    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同时能被药物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械性或电性保护膜,防止微粒间互相聚聚或产生晶型转变,或使混悬液具有触变性,从而增加其稳定性。

    常用的助悬剂有: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等。②高分子助悬剂,主要分为天然和合成高分子助悬剂。常用的天然高分子助悬剂及其用量分别为阿拉伯胶5% ~ 15% ;西黄蓍胶0.5%~1%;琼脂0.3%~0.5%。此外尚有海藻酸钠、白及胶、果胶等。常用的合成高分子助悬剂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等,一般用量为0. 1% ~ 1. 0% ,此类助悬剂性质稳定,受pH影响小,但与某些药物有配伍变化。③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加人适量的电解质可使混悬型液体药剂中微粒周围双电层形成的(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使得微粒间吸引力稍大于排斥力,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经振摇又可恢复成分散均匀混悬液的现象叫絮凝,所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加入电解质后使ζ电位升高,阻碍微粒之间碰撞聚集的现象称为反絮凝,能起反絮凝作用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加入适宜的反絮凝剂也能提高混悬剂的稳定性。

    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起絮凝作用或发絮凝作用,如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一些氯化物等。

    (三)影晌混悬型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分散相微粒粒径大于胶粒,微粒的布朗运动不显著,易受重力作用而沉降,故为动力学不稳定体系。另外,其微粒仍有较大的界面能,容易聚集,又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针对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可以制定相应的稳定化措施。

    (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混悬液中的微粒因解离或吸附等而带电,微粒间因带有相同电荷而互相排斥,同时微粒间还因范德华力又互相吸引,当达到平衡时,.两微粒能稳定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两微粒逐渐靠近,吸引力略大于排斥力时,可形成疏松的聚集体,呈絮状结构,稍加振摇即被分散。带相同电荷微粒间产生的排斥力随着离子间距离缩小逐渐增强,当达到一定距离时排斥力达到最大值。但这并非混悬剂的最佳稳定条件,这是因为若因振摇或微粒的热运动等而使离子间距再略微缩小,微粒间则产生强烈吸引而结成较难被分散的硬块,因此,混悬液体系中以微粒间吸引力略大于排斥力且吸引力不太大时混悬液的稳定性最好。

    (2)混悬粒子的沉降:在一定条件下,混悬液中微粒的沉降速度遵循Stokes定律。

    式中,V—微粒沉降速度(cm·s-1); r——微粒半径(cm); p1、p2——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 • ml-1 ) ; g——重力加速度(cm • s-2 );

    η—分散介质的黏度(g • cm-1 • s-1)。

    由Stokes公式可见,微粒沉降速度V与微粒半径的平方r2、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p1-p2)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黏度η成反比。

    因此采取下列措施可提高混悬液的稳定性:①减小微粒粒径;②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③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

    (3)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当混悬液中药物微粒大小差异较大时,粒径较小的微粒易溶解并在贮藏过程中逐渐析出在大微粒表面,使得大微粒粒径逐渐增大,沉降速度加快。因此,在制备时,应在减少微粒粒径的同时,尽可能缩小微粒间的粒径差。

    同质多晶型药物中亚稳定型的溶出速度与溶解度比稳定性大,且体内吸收好。亚稳定型在贮藏过程中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