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iyaokao 收藏 2015-10-22

  • ask

    iyaokao专辅老师 李老师 2015-10-22

    A:

    1.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具有一致性。解表药的发散表邪之功效与其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作用相联系,是其解除表证(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理学依据;祛风湿药的抗炎、镇痛作用与其祛风、散寒、除湿功效相关,是治疗痹症(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理学依据;活
    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抗血栓的药理作用,此作用是其活血化瘀之功效的体现,是治疗血瘀证(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依据。

    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之间亦存在差异性。葛根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改善脑循环、增强学习记忆等作用,与其解肌退热、除烦止渴功效无明显相关性,此药理作用是近年来药理作用的新发现。黄连的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抗病原体、抗毒素、解热、抗炎、抗肿瘤作用与功效密切相关外,其他药理作用如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等是现代对黄连作用的新认识。五味子的保肝作用,枳实和青皮静脉给药的升压、抗休克作用,都是对中药功效拓展的体现形式。

    2.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样性

    中药的多成分性决定了其作用的多样性。人参含有皂苷、多糖、挥发油、氨基酸、多肽、有机酸等,功效为大补元气、益气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等;现代研究表明其药理作用广泛,有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强心、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延缓衰老等作用。三七含有皂苷、黄酮、三七氨酸、挥发油、氨基酸、多糖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具有止血和抗血栓、抗脑缺血和心肌缺血、降血压、抗心律失常、增强免疫功能、调节代谢等多种作用。茯苓含有多糖、茯苓素等三萜类成分,其中茯苓多糖体(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羟乙基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茯苓素能拮抗醛固酮活性,发挥利尿作用;茯苓多糖体及茯苓素均有抗肿瘤作用。

    3.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

    有些中药可随机体状态而产生两种相反的药理作用,即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人参具有兴奋和抑制中枢作用,其所含的皂苷就有Ra1、

    Rb1、Rc、Rd、Rg1、Re、Rf、Rh1、Ro 等 20多种,各种成分作用不同,Rg类有中枢兴奋作用,而Rb类则有中枢抑制作用。人参还具有调节血糖作用,对糖尿病动物的高血糖有降低作用,而对注射胰岛素诱发的血糖降低则有回升作用,主要成分与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人参糖肽有关。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也表现双向性,对处于抑制状态的中枢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对处于兴奋状态的中枢则起抑制作用,麝香酮是其活性成分。甘草对免疫功能也表现出双向性,对低下的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对异常的免疫反应又有抑制作用。枳实、厚朴对痉挛状态的胃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对松弛状态的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当归具有调节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其挥发油对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对抗作用,而水溶性及醇溶性的非挥发性成分则呈兴奋作用。

    4.中药量效关系的复杂性一般而言,剂量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将随着剂量的增加而作用加强。在临床上中药按此原则进行用药,即重病用重药(加量)。但在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时,常常会出现量-效关系的不一致性,如中、低剂量有效,高剂量无效;或高、低剂量有效,中剂量无效。如栀子苷中剂量能延长热刺激小鼠痛觉反应时间,高、低剂量却无效;栀子苷高、低剂量能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中剂量却无效;梔子苷中、低剂量能抑制小鼠耳肿胀,高剂量却无效。人参水提物低剂量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中、高剂量组不明显。巴戟天醇提物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以中剂量最明显,高剂量次之。以水迷宫试验测定学习记忆能力,错误次数依次为独活醇提物低剂量作用明显,其次是高剂量和中剂量。

    在中药药理研究中,有时会出现实验结果难以重复的情况,如根据文献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重复试验,结果却很难重现;或在同一实
    验中进行多次重复时也会出现结果不一致的现象。

    上述中药药理作用特点的形成,其主要原因与中药成分复杂、进入人体后各种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作用的多靶点现象,以及系统或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等密切相关。